一、綠色信托發展政策環境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我國綠色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信托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綠色信托是構建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于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2016年8月,央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投融資。
2019年3月,發改委發布《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對綠色產業的范疇做出統一界別標準,將綠色產業劃分為六大類,包括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以及綠色服務,提高了各部門、行業對綠色產業的認知。
2019年12月,信托業協會發布了《綠色信托指引》,對綠色信托給出明確定義,指出信托公司可以通過綠色信托貸款、綠色股權投資、綠色債券投資、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產業基金、綠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為綠色經濟和環境的發展提供信托產品和服務,引導綠色信托業務向標準化、規范化和可持續方向推進。
2021年3月,央行發布消息指出,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已初步確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三是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四是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五是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至此,我國綠色金融頂層框架體系逐步形成,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為包括信托行業在內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監管環境。
二、綠色信托發展現狀
綠色信托業務駛入快車道。據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綠色信托存續資產管理規模為3354.6億元,存續項目數量為832個,分別同比增長152.94%和101.45%,分別相比2013年增長了7倍多和3倍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綠色信托存續項目數量將接近1000個,綠色信托業務持續保持高速發展。
圖1:2013-2019年綠色信托規模及項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億元、個)
資料來源:信托業協會,公開渠道,普益標準整理
綠色信托業務模式發展更加多元。綠色信貸和綠色投資是綠色信托的重要業務模式,目前已有多家信托公司開展綠色信貸和綠色投資業務,作為重要戰略性業務,興業信托已累計投放綠色投融資規模突破1000億元,同時公司積極進行業務創新,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達成綠色慈善信托合作,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各個公益領域展開。綠色資產證券化業務方面,英大信托發行國內首單“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國網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碳中和債)”,持續加強綠色金融業務創新。此外綠色投資方面,中國平安(70.900, -0.23, -0.32%)積極推進ESG(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發展,構建了系統化、智慧化、實用化的中國特色CN-ESG智慧評價體系,依托集團資源,平安信托引入ESG責任投資理念,踐行綠色投資。未來,在監管政策的大力引導以及信托公司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綠色信托業務發展將更加成熟,業務模式將更加豐富。
三、綠色信托發展機遇
2020年12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印發,全國碳交易體系于2021年2月正式運行,隨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開啟,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碳成交額將迅速攀升。綠色信貸方面,2020年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11.95萬億,存量規模世界第一,且監管層持續鼓勵金融機構為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持,將進一步打開綠色信貸發展空間。綠色債券方面,除了金融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以“碳中和”命名的貼標綠色債券也已成功發行,將推動信托等領域產生更多支持碳減排項目的創新產品。且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將駛入快車道,在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方面將創造出巨大投資機遇,也將產生更多綠色金融服務需求,而信托公司經營范圍廣泛,業務模式靈活,可提供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且在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下,將推動綠色信托業務不斷創新與快速發展,綠色信托發展迎來新契機。